全国农信系统改革的“江苏样本”
发布时间:2022-08-08 来源: 金融时报 阅读量: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金融力量,更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作为农信社改革的先行试点,江苏省农信联社的实践与探索,为全国农信系统乃至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样本。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改革亲历者——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忆寒,回顾当年省联社改革中的精彩瞬间。

2001年,黄忆寒从江苏常熟农村信用社调任刚刚成立的江苏省联社办公室工作,是省联社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多年来,他一直没离开过农信系统。近期,58岁的黄忆寒被江苏省联社派驻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

谈起过去的岁月,他娓娓道来:江苏省联社和全省农信社、农商行这么多年蓬勃、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作出的关键决策。他回忆说,2000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到江苏省淮安市召开农村金融座谈会,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具体要求。为人心直口快的洪泽县农信联社主任李正光第一个发言,向朱总理倒起了“苦水”:“我也想把支农的工作做到家,可我的包袱太沉重了,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李正光所说的“包袱”,主要是指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和各种负担,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为了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当时,国家给了江苏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无息再贷款和国家税务总局的历年呆账贷款分8年直接进入成本核销的政策,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2000年7月15日,国务院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拟定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

2001年9月19日,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社在南京宣告成立。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与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共同为江苏省联社成立揭牌。

这看似平凡的一天,却为江苏省和全国农信社的改革发展拉开了宏大的序幕。

随着江苏省联社的成立,江苏各地农村信用社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紧接着,2001年11月底,全国首批县(市)级农村商业银行相继在张家港、常熟、江阴成立。

2002年11月,《金融时报》对江苏农信社的一篇采访报道中写道:“成立省联社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统一法人后的82个信用联社进行行业管理和协调服务。”事实证明,在此后多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省联社有效发挥了其行业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江苏省联社成立不久,就提出了“让全省符合条件的农户不再贷款难”的口号,要求全省农村信用社不遗漏每一个有贷款意愿的农户,大力推进信贷支农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全省农村信用社就摘掉了历年亏损的帽子,实现整体盈利。截至2002年8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实现各项营业收入43.3亿元,各项支出42.5亿元,盈亏轧差盈利7700万元。实践证明,江苏省联社的成立理顺了农村信用社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体制的关系,对于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2年9月26日,《金融时报》以《大胆探索推进改革——江苏省农村信用联社实现整体盈利》为题进行了报道。

据了解,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为全省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他们服务“三农”的宗旨得到强化,支农服务方式不断有所改进,不仅进行宣传发动和政策引导,还加大支农工作考核,组织交流支农工作经验,统一签订农户服务公约,有力推进了全省信贷支农工作,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全省范围得到基本解决,全省农户贷款有效需求满足率达94%。2002年12月1日,《金融时报》再次在头版头条以《江苏基本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为题进行了报道。

2003年,江苏农信社改革试点即将走过三个春秋之际,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国务院和国家相关部门在认真听取江苏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情况报告后,于当年6月颁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在全国8个省份推广江苏的做法进行农信社改革试点,随后逐步扩展到全国。为此,《金融时报》记者又来到江苏农村信用社,对三年来的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采访,并于8月19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先走一步的启示——江苏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三年来的回顾》的长篇报道,将江苏的经验再一次推广到了全国。

随着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推开,江苏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享受到了央行票据政策利好。2003年11月,人民银行总行发布文件,对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一是由人民银行按照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安排专项再贷款;二是由人民银行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国家“花钱买机制”,农村信用社减轻包袱,重新上路,获得新生。

对于那段经历,《金融时报》在2018年头版头条刊发的《农信社改革15年:农村金融主力军成长之路》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我清楚地记得,当获批1.5亿元专项再贷款的消息传来时,在场的人都欣喜若狂。后来信用社又通过认购8000多万元专项票据对历史不良资产进行了置换,可以说,这些真金白银让农村信用社起死回生。”“没有了历史包袱,不仅农村信用社效益猛增,员工们的士气也大涨,从没事干到加班加点。”

“花钱买机制”是广大农信人对这一时期农信社改革的期望与总结。正是有了“政策+资金”的支持,很多资不抵债的农村信用社一举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对此,黄忆寒表示,在江苏省联社的引领下,江苏各地农信社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并确立了省级政府管理、监管机构监管、农信社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不仅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而且有效控制了经营风险,基本达到了国务院颁布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的“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改革试点目标要求。

在此后的岁月里,江苏省联社带领全省各地农信社又通过规范管理、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打造现代农村金融企业等举措,在多项重点改革领域开展探索创新。通过合并、改制,完成60家农商行的组建,2016年江苏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全国最早完成农商行改制的3个省份之一,农商行现代银行治理机制初具雏形;同时,多方引导同业资本合作,打通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的输送渠道,推动全省20多家农商行实现股权及资本合作,并先后有常熟、江阴、张家港、无锡等6家农商行在A股上市。

江苏农信社改革试点的巨大成功,不仅为全国农信系统全面改革塑造了样本,也引领全行业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从江苏到全国,历经多年,改革让危机四伏的农信社卸掉了历史包袱,改善了资本状况,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同时,行业中长期存在的系统性、区域性支付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商业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信社改革所确立的服务“三农”、明晰产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得到基本实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江苏省联社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不变,坚持服务“三农”“两小”市场定位不偏移,着力强化战略引领、转变发展模式,进一步强化关键环节金融供给,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切实发挥好乡村振兴主办行作用,以占全省八分之一的贷款份额,为江苏经济发展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五分之三的普惠型涉农贷款、二分之一的农户贷款和百分之百的脱贫人口小额信用贷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实践证明,以江苏省联社为先行者的农信社改革,是符合国情社情农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功实践。20多年来,改革推动农信系统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